《南京市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公民常住户口登记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户口登记管理是指户口申报、注销、迁移、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等户口登记,以及户口证件、信息、档案管理。
第四条 公民应当依照本规定在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一个公民只能登记一个常住户口。
公民的户口登记权利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机关负责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协助做好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第六条 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应当向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书面申请的内容,包括单位、当事人基本情况、申请事项,以及对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确认等。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是原件,原件不能留存机关的,同时提交复印件。
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外文的,应当附有翻译的中文译本并公证。在国外登记结婚、离婚的,需在登记地办理公证和该国外交部或者外交部授权的机关认证,并经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已入境的可在该国驻中国使、领馆认证;在香港、澳门地区登记结婚或者离婚的,需经司法部指定的香港、澳门公证律师公证,并加盖转递章;在台湾地区登记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台湾地方法院公证处的公证书。
第七条 机关在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中,应当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相关证明材料可以通过有关信息系统或者户籍档案等查明的,公民无需提交。
户籍窗口周一至周六正常办理职责规定的各项业务,周日受理群众急办和预约事项。法定假日3天和7天的,分别不少于1天和2天正常办理业务。
第八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具有户口登记管理职能的派出所和由机关设置的户政办理中心等机构,具体负责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第九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应当由取得户籍管理岗位资格的机关人民承办。
机关辅助人员经区级以上机关培训、考核合格的,可以协助从事户口登记事项受理、人像信息采集、户口档案整理、资料复印等辅助性工作。
第十条 各级机关应当依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收取户口登记管理相关费用,并向社会公开收费标准,严禁违反规定收取费用。
第十一条 全市机关按照“微”工作机制,依托“市—区—所”三级联动机制,加强户籍业务知识宣传工作,积极拓展户口登记管理网上咨询、网上受理、预约办理、进度查询等有关业务。
第二章 立户和分户登记
第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户包括家庭户、集体户(单位集体户、学生集体户、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社区户(社区家庭户、社区集体户)。
第十三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住所或者单身居住的常住人口立为一户。除另有规定外,一个合法稳定住所只能登记一户。
第十四条 家庭户户主应当由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人担任。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人户口未登记在该房屋内或者不愿意、不适宜登记为户主,由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人书面指定其他户内成员为户主;房屋所有权为多人共有的,由房屋所有权人协商一致确定户主;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人死亡的,由户内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协商一致确定户主。同一户内登记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得担任户主。遇有特殊情况,可由机关临时指定户主。
非住宅用房、违法建设不予登记常住户口。
户主应当督促户内成员按规定登记户口。
集体户户主由所在单位指定,该单位应指定专人协助机关管理集体户口。
第十五条 符合家庭户立户条件的,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人可以向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机关申报家庭户立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成员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人不担任户主的,应当提供其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指定户主的书面材料。
第十六条 公民因财产分割、婚姻关系变更等原因,独立生活、居住的,可以向户口所在地机关申请分户,分别提交以下材料:
(一)户主及拟分户人员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因财产分割申请分户的,提供分割财产后独立的房产所有权证;
(三)因离婚申请分户的,提供合法稳定住所证明,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法院离婚判决书或者法院离婚调解书。
农村地区因结婚、分家等原因进行财产分割申请分户的,提供合法稳定住所证明,房屋所有权人、户主和拟分户人员协商一致意见书和结婚证。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可以设立单位集体户:
(一)拥有合法稳定房屋作为办公经营场所;
(二)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一个单位只能设立一个集体户。
多个单位拥有同一处合法稳定房屋的,可以在该房屋内设立一个共同的单位集体户。
除本规定确定的情形外,单位集体户仅限于本单位职工落户。单位搬迁,应及时将单位集体户整户迁入新址。
第十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申请设立单位集体户,应当向所在地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单位设立的批文、证书、营业执照等相关证明材料;
(二)办公经营场所的所有权证明;
(三)单位拟落户人员名册及与落户人员签订的落户协议书;
(四)单位指定集体户户主、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及单位书面意见。
第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团以上单位,可以在团机关驻地设立单位集体户:
(一)师(旅)级以上政治部门同意设立单位集体户;
(二)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一个团以上单位设立一个单位集体户。
第二十条 团以上单位设立集体户的,应当向团机关所在地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师(旅)级以上政治部门同意设立单位集体户批准书;
(二)拟落户人员名册;
(三)指定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及单位书面意见。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建立的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可以向所在地机关申请设立单位集体户,用于佛教、道教符合出家条件的僧人、道士和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申报户口迁入登记。申请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发放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出具的关于宗教活动场所地址、人员定额等基本情况的证明;
(二)合法稳定房屋证明。
第二十二条 公民申请在单位集体户登记户口时,应当与单位签订落户协议书。符合本规定在单位集体户落户条件,但单位不同意落户,经机关书面告知10个工作日后,单位仍不同意的,机关可以直接办理。
第二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学校(以下简称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可以设立学生集体户:
(一)有相应的大中专院校或者技工学校招生资格;
(二)有学生宿舍;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第二十四条 大中专院校或者技工学校申请设立学生集体户,应当向院校所在地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大中专院校或者技工学校招生资格证明;
(二)学生宿舍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三)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及单位书面意见。
学生集体户仅供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录取的学生落户。
第二十五条 省人才服务中心接受在省工商局、省民政厅注册登记的非公单位和社会组织人员的档案托管和户口落户;市人才服务中心接受在市工商局、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公单位和社会组织人员的档案托管和户口落户;区(园区)人才服务中心接受在区(园区)工商局、区(园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公单位和社会组织人员的档案托管和户口落户。经批准设立的省、市和区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可以向所在地机关申请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申请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区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批复;
(二)指定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及单位书面意见。
第二十六条 与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签订人事代理合同的单位,聘(录)用符合本规定有关条件的人员,可以在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落户。
第二十七条 机关可以在社区内设立社区家庭户和社区集体户,并按同一社区地址分别赋予单独户号登记管理。社区家庭户、社区集体户统称为社区户。
符合本规定相应情形的人员可在社区户落户。其中以家庭关系为主的人员户口登记为社区家庭户,其他的登记为社区集体户。
辖区派出所负责社区户日常管理。社区家庭户户主由家庭成员商定。社区集体户户主由机关指定。机关可为社区家庭户发放居民户口簿,社区集体户户口簿发放参照集体户管理。
第二十八条 因积分落户享受落户区域加分政策落户在单位集体户和社区户的人员,三年内不办理市内户口迁移,迁往本人合法稳定住所和投靠配偶的除外。
第三章 申报登记
第一节 出生申报
第二十九条 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内,按照随父或者随母自愿落户的原则,应当由新生儿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结婚证、拟落户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向新生儿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三十条 政策外生育出生的人员,应当由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向拟落户人员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三十一条 非婚生育的人员,出生医学证明上有父亲、母亲信息的,应当由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凭父母抚养协议或者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书、出生医学证明、直接抚养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非婚生育说明,向拟落户人员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出生医学证明上仅有母亲信息,申请随母亲落户的,由本人或者其监护人提供出生医学证明,母亲一方户口簿、非婚生育说明,向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如申请随父亲落户,由本人或者其监护人提供出生医学证明、父亲一方户口簿、非婚生育说明和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父亲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在国内非婚生育且未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子女,由子女本人或者其具有我国国籍的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的非婚生育说明、我国公民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第三十二条 申报出生登记时父母已离异的,其直接抚养人凭出生医学证明、直接抚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者法院离婚判决书、法院离婚调解书,向直接抚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三十三条 新生儿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出生时所在的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在非助产机构出生的,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无法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须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经机关调查核实后,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第三十四条 父母双方均为本市户口,一方为家庭户(或社区家庭户),另一方为集体户(或社区集体户),子女应当在家庭户、社区家庭户申报出生登记。
父母双方在本地无合法稳定住所,户口均在集体户、社区户的,子女可以随父亲或者母亲在集体户口(学生户口、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除外)、社区户申报出生登记。父母户口从集体户、社区户迁出时,子女户口应当一并迁出。
出生申报地为灭失的家庭户地址的,夫妻双方应将户口迁至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家庭户、社区户后申报出生登记。
第三十五条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已婚学生夫妻双方户口均为学生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所生子女的户口,可以在征得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同意后,随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待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毕业并办理户口迁移后,再办理子女户口迁移。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已婚学生夫妻一方户口为学生集体户口,另一方为非学生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的户口应当随非学生集体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第三十六条 夫妻一方为现役、一方为地方居民的,子女应当随地方居民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夫妻一方为现役、一方为学生集体户口居民的,子女可以随现役在所在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也可以在征得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同意后,随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待现役退役或者学生毕业迁至家庭户后再办理子女户口迁移。
夫妻双方均为现役的,子女可以在父母合法稳定住所申报出生登记,单独立户,也可以向一方所在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还可以在征得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同意后,随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待一方退役后再办理子女户口迁移。
第三十七条 女士官的新生儿,可以持女士官现役证明向女士官驻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女士官调动或者退役到驻地以外安置的,其子女户口应当随迁。
第三十八条 本人在国外出生,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入境的,向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国外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
(二)出生医学证明的翻译公证;
(三)父母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结婚证;
(四)父母及子女回国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
对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入境申报出生登记的,父母双方到场签署选择中国国籍声明。
上述(三)、(四)项中,父母一方为外国公民的提供外国护照。
第三十九条 本人父母户口不在同一户的,机关在办理其出生申报时,应当核查其父母户内登记的子女户口情况。
第四十条 新生儿出生时已经死亡的,不进行出生申报户口登记。新生儿出生后,尚未登记户口即死亡的,申报户口登记的同时,以死亡为由注销户口。
第四十一条 机关应当按规定定期将办理出生登记的情况通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第二节 收养登记
第四十二条 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弃婴(儿),由该机构向其集体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弃婴(儿)基本情况证明;
(二)机关出具的弃婴(儿)捡拾证明;
(三)社会福利机构发布的公告期60天的寻亲公告;
(四)公告期疑似弃婴(儿)代养协议;
(五)儿童福利机构收养资格证明;
(六)机关出具的弃婴(儿)DNA比对信息。
第四十三条 收养人依法办理收养登记后,可以到被收养人户口所在地机关为被收养人申请办理户口迁移,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收养人居民户口簿;
(二)被收养人居民户口簿(常住人口登记表);
(三)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
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凭上述材料和被收养人户口迁移证,为被收养人在收养人家庭户办理户口迁入登记。
第四十四条 对未办理收养登记的事实收养,当事人可以按照规定向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登记,凭收养登记证、收养人居民户口簿,向机关申请办理户口登记。
第四十五条 对私自收留弃婴(儿)的个人,应向居住地派出所报警。派出所应做好接处警登记,并配合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动员收留人将弃婴(儿)送交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抚养。
收留人有收养意愿的,收养登记机关负责审查或评估。机关负责采集 DNA、指纹和照片,与部“打拐 DNA数据库”、“失踪人员数据库”进行比对。
对不属于被拐和失踪人员的,由社会福利机构或收留人进行公告 60日后,对查找不到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派出所可按照调查情况,补充出具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依法办理收养登记后,由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对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无法提交收养登记证或者收养公证书的事实收养,经动员教育,收留人坚持自行抚养的,可向社会福利机构申请办理助养或寄养手续,由助养或寄养人凭该手续在其户口所在地办理社区集体户落户手续。不符合助养或寄养条件的,由社会福利机构申报户口登记,也可以由收留人户口所在地居(村)委会指定该弃(婴)儿监护人,由监护人申请在该居(村)委会的社区集体户进行户口登记。
第三节 恢复申报
第四十六条 退伍、复员、转业、退休移交地方的,凭区级以上安置部门或者兵役机关开具的介绍信、居民身份证(未办理居民身份证的,提交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和入伍前户口所在地机关户口注销证明,向安置地机关申报恢复户口。
退出现役后一年内,持区级以上安置部门或者兵役机关开具的介绍信,可以在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的配偶处申报恢复户口(学生集体户除外),申报恢复户口时还需提供结婚证、集体户同意落户证明。
被开除军籍或者除名的,凭有关文件向原户口注销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家庭住址变迁的,向现家庭所在地机关申报恢复户口,并提交入伍前户口所在地机关户口注销证明。
第四十七条 原户籍系本市的华侨及出国(境)被注销户口的中国公民(含南京籍学生在高校出国被注销户口),现回国(入境)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在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处、单位所在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二)户口注销证明或者原始户籍登记资料;
(三)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国外居留认证或者国内公证机构出具的国外居留证明翻译公证;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提供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5年出入境记录认定;
(四)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或者单位相关证明材料。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以外的其他出入境证件申请恢复户口登记的,至侨务部门依法申领《华侨回国定居证》后,再申请办理落户手续。原户籍非本市的江苏籍华侨,在本市恢复户口的,应当符合户口准入条件。
不符合在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处、单位所在地恢复户口登记条件的,可以在原户籍地社区家庭户恢复户口。
机关应当审核申请人的身份,具有港澳台居民及外籍身份的不适用本条规定。
第四十八条 被判刑的公民,不注销户口。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的,在刑满释放或者假释后,应当由本人持监狱管理部门开具的释放证或者假释通知书,向原户口注销地机关申报恢复户口;申请跨市恢复户口的,应当符合本市户口准入条件。
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现监外执行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由本人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书或者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保外就医的决定等向原户口注销地机关申报恢复户口。
第四十九条 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失踪或者撤销宣告死亡的生效判决书,在原户口注销地或父母、子女处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原注销地或父母、子女处无条件落户的,可以在原户口注销地社区家庭户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第五十条 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外省市户籍因婚嫁(同居生活)来本市的妇女,本人持有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或机关能够查到原籍户籍档案的无户口人员,经机关调查核实其真实身份后,原则上在原户口注销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如因经济能力无法返回原籍落户,或因原籍无亲属等原因不具有在原籍地落户条件的,符合本市户口准入条件的,也可以在本市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第五十一条 机关办理户口恢复申报过程中,发现身份证(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刑满释放证明、护照或者旅行证与当事人户口注销证明中的姓名、出生日期、民族登记信息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户口注销证明登记的信息恢复户口,当事人提供相关材料证明不一致是经过依法变更的,可以按照变更后的信息登记,并如实记载。
第五十二条 机关在办理恢复申报类户口,需经全国人口信息应用门户网站核查公民身份号码使用情况。机关因漏登、漏录、数据丢失、错误注销等原因导致公民户口灭失的,应当主动开展调查核实,依法为其恢复户口。
第四节 其他情形申报
第五十三条 获准回内地定居的港澳居民,应当由本人持《批准定居港澳地区的原内地居民回内地定居通知书》和香港居民身份证,向定居地区级机关或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五十四条 获准定居大陆的台湾居民,应当在批准定居通知书规定的时限内,由本人持省级机关《批准定居通知书》和台湾居民定居证,向定居地区级机关或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超过规定时限的,不予办理申报户口登记。
第五十五条 获准回国定居的华侨,应当由本人向定居地区级机关或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在有效期内的华侨回国定居证;
(二)回国使用的护照或者旅行证件;
(三)户口注销地机关出具的户口注销证明或者国外机构签发的出生医学证明;
第五十六条 获准取得中国国籍的公民,应当由本人向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籍、复籍证明;
(二)入境使用的护照;
(三)户口注销地机关出具的户口注销证明或者国外机构签发的出生医学证明;
符合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情形的,可以在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处、所在单位集体户或者申请人单位所在的省、市、区级人才服务中心落户,并提交相应合法稳定住所证明、直系亲属同意落户证明,落户直系亲属处,还需提交直系亲属居民户口簿和家庭关系证明。无上述落户条件的,可以在就业地社区户落户。未成年人因以上四种获准在本市办理户口登记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办理户口登记。
第五十七条 对暂时查找不到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机关打拐救助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和救助保护机构凭机关暂未查找到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证明,在报纸和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上发布寻亲公告,期满30天后,由社会福利机构向其集体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五十八条 对超过3个月以上仍无法查明身份的流浪乞讨滞留人员,由所属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安置,符合条件的人员,机关予以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对经过3个月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者监护人的流浪未成年人,由社会福利机构向其集体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五十九条 因智力障碍或聋哑文盲,无法说明原籍地址、真实身份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承担监护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无户口人员实际生活、居住地机关提出申请,经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可办理常住户口登记。对于原籍情况不明的无户口人员,一律要采集DNA、指纹和照片,与部“打拐DNA数据库”、“失踪人员数据库”进行DNA比对,不属于被拐和失踪人员的,同时未发现其登记过户口或者其他户籍信息的,可以在其实际生活、居住地的单位集体户或者社区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属于智力正常但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说清原籍地、真实身份的,以及疑似外籍人员的,由现居住地(或助养人户籍地)派出所进行接处警登记,待查清身份后再处理。
第五节 申报项目登记
第六十条 申报户口登记人员的姓氏,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申报。
第六十一条 申报户口登记人员的姓名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除姓氏外,公民姓名登记应当使用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的姓名应当与出生医学证明记载的姓名一致。出生医学证明姓名填写不规范的,机关应当告知公民到签发单位申请换发。
第六十二条 申报户口登记人员的曾用名,应当填写公民过去在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并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第六十三条 已出家佛教徒或者出家、独身并在道教宫观修行的道教教职人员申报户口登记,应当使用其本人的佛教或者道教法名,原世俗姓名登记为曾用名;未出家的佛教徒、道教教职人员和伊斯兰教信徒不得使用其本人的佛教、道教法名和伊斯兰教经名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十四条 申报户口登记人的民族,只能依据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登记。父母民族成份不相同的,应当根据父母共同签署的民族成份填报申请书予以确认并登记。
所登记的民族成份是经国家正式确认的民族名称。
弃婴,民族成份不能确认的,应按照收养人的民族成份填写或由收养机构确定一个民族。
第六十五条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结婚生育或者依法收养的子女取得中国国籍的,其民族成份应当依据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确定。
外国人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成份与我国某一民族相同,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第六十六条 城镇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标准地名+门(楼)牌号+门(楼)详址;农村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村+门(楼)详址,乡(镇)辖区有街、路、巷、胡同、里弄的,按“××乡(镇)××街(路、巷、胡同、里弄)××号”填写。
行政区划名称填写基本格式为:南京市××区××镇(街道)。
标准地名应当填写经市、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名主管部门批准的街、路、巷、胡同、里、弄和居民住宅区、建筑物等名称。居民住宅区、建筑物名称属于标准地名的,在冠以街、路、巷、胡同、里、弄等名后,应并列居民住宅区、建筑物的标准地名。
门(楼)详址城镇填写基本格式为:××幢(栋)××单元××室(号),幢(栋)、单元、楼层、室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平房不填写单元号;农村填写基本格式为:××组(村)××号,门(楼)编制方法与城镇一致的,与城镇居民住址的填写相同。
城镇集体户口居民住址填写参照上述格式填写,不得以单位名称填写。
门(楼)牌地址号码由机关按规定编制。
第六十七条 申报户口登记人员的籍贯,应当填写新生儿祖父的户口登记地,祖父的户口登记地不能确定的,可以按其父亲的籍贯登记。
父母一方为中国台湾籍的,可以随父或者母籍贯。
弃婴籍贯不详的,应当将收养人籍贯或者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
外国人经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填写其入籍前所在国家的名称。
第六十八条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时,应当对机关出具的居民户口簿登记项目进行逐项核对,有错误的,应当提出更正;确认无误的,由户主、本人或者申报人在常住人口登记表上签字确认。通过微办理户口且本人不到场的,由机关直接在常表对应项注明“微办理”,并在人口信息系统中备注。
第四章 注销登记
第一节 死亡、失踪注销
第六十九条 公民死亡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或者社(村)委会工作人员持死亡证明、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注销。
第七十条 死亡证明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一)在医疗卫生机构或者送院途中死亡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二)在公民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其他非医疗卫生机构正常死亡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有关申报材料进行调查后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对不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正常死亡的,参与死亡调查的应当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居民死亡殡葬证相应栏目签名;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或者实际居住地派出所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居民死亡殡葬证相应栏目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
(三)部门依法处置的非正常死亡案(事)件(经医疗卫生机构救治的除外),派出所应当依据相关部门调查和检验鉴定结果出具的非正常死亡证明。
第七十一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或者宣告死亡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死刑判决书或者死亡宣告判决书、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户口注销。
第七十二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失踪宣告判决书、被宣告失踪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宣告失踪公民户口所在地机关申报失踪登记,注销户口。
第七十三条 公民在户口迁移过程中死亡的,由迁入地机关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同时办理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七十四条 公民在户口登记地以外死亡的,死亡地机关应当在一个月内书面通知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区级机关人口管理部门。区级机关人口管理部门接到本地公民死亡证明后,应当通知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户政办理中心按规定注销户口。
无法查明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的,死亡地机关应当将已经查明的事项和死亡情况登记备查。
第七十五条 公民在境外死亡的,死者亲属须持境外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原件、翻译件和我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确认死亡证明、死者居民户口簿及居民身份证和办理人居民身份证到死者户籍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换领国内死亡医学证明书,死者亲属持国内死亡医学证明书、死者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办理人居民身份证注销户口。
第七十六条 公民死亡后,申报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户口注销登记的,机关调查核实后,应当向申报义务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村(居)委会发放户口注销通知书;经告知7日后仍未申报注销的,机关可以凭户口注销通知书和下列材料之一直接注销死亡公民户口:
(一)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
(二)机关依据相关部门调查和检验鉴定结果出具的死亡证明;
(三)人民法院的死刑判决书或者死亡宣告判决书;
(四)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
(五)社(村)委会出具的死亡事实证明。
第二节 入伍注销
第七十七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在入伍前应当由本人或者亲属持应征公民居民户口簿、入伍通知书,向户口所在地机关注销户口。
第七十八条 应征入伍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户口在学校集体户的,入伍报到前应将其户口迁回原户籍所在地或者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迁入地机关应凭毕业证书和户口迁移证办理落户手续,同时凭居民户口簿、入伍通知书注销其户口。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应征入伍的,由常住户口所在地注销户口。户口在原籍的应由本人、父母或者户主持入伍通知书和居民户口簿办理;户口在学校的应由学校负责统一提供入伍通知书或者当地兵役机关提供的入伍人员花名册到常住户口所在地机关办理注销户口登记。
第七十九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未按规定注销户口的,机关应当依据兵役机关提供的入伍人员名单,向入伍人员直系亲属发放户口注销通知书;经告知7日后仍未申报注销的,机关可以凭下列材料直接注销其户口:
(一)兵役机关提供的应征入伍人员名单;
(二)户口注销通知书存根。
第三节 出国(境)定居注销
第八十条 经批准前往香港、澳门定居的,由本人持省厅或者市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内地居民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批准通知书注销户口。通过自行取得香港、澳门永久居民身份的,凭市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定居注销户口通知书注销户口。
第八十一条 经批准前往台湾定居的,由本人持市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批准赴台定居注销户口通知书注销户口。
第八十二条 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应当由本人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
第八十三条 出国(境)定居注销户口,本人因故不能前来办理的,可以委托户主或者亲属办理。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定居的,受托人应当提交本人身份证件,注销人委托书、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定居批准通知书办理。已加入外国籍的凭受托人本人身份证,注销人委托书、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所在国驻华使馆出具的身份认定办理。
第八十四条 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在香港、澳门、台湾定居,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区级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或者凭市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注销户口通知,由户口所在地机关注销户口。
第四节 其他
第八十五条 经确认属于户口注销情形的,应当在当事人常住人口登记表等簿册上登记注销原因,并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注销户口信息。
第八十六条 机关发现公民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户口所在地区级机关人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调查核实,注销非法或者错误登记的户口。
第八十七条 公民和单位采用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事实、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冒用他人身份等手段,非法办理户口登记,经查证属实的,查处地机关应当按规定办理户口注销手续。
对非法迁移落户注销户口的,查处地机关应当向当事人出具加盖户口专用章的原落户相关材料的复印件,并通报原户口迁出地机关按规定恢复户口。
第八十八条 对注销户口的公民,机关应当收回其居民身份证并在居民户口簿内页上进行户口注销登记。应征入伍注销户口的,不收回居民身份证。
第五章 迁移登记
第八十九条 公民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到另一地经常居住的,本人或者户主应当向经常居住地机关申报户口迁移。
第九十条 公民户口迁移,以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就业为基本条件,遵循先家庭户再集体户后社区户的原则办理户口迁移。
市外迁入(含恢复户口)的,本人拥有合法所有权房屋的,应当在房屋所在地登记户口;无合法所有权房屋的,可以在直系亲属处落户;无上述落户条件的可以在集体户登记户口;均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可以在就业地社区户登记户口。
符合准入条件的随迁人员,还应当提供关系证明。
第九十一条 户口迁移分为市内移入、市外迁入、迁往农村地区、迁出市外和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五种情形。
市内移入是指本市公民户口移入本市城镇地区的户口登记。
市外迁入是指市外公民户口迁入本市城镇地区的户口登记。
迁往农村地区是指公民将户口迁移至本市农村地区的户口登记。
迁出市外是指公民户口从本市迁出的户口登记。
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是指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学生因入学、毕业、肄业、转学、退学、开除学籍等原因,将户口迁入或者迁出学生集体户的户口登记。
第九十二条 机关对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出家人员和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堂、清真寺教职人员申请将户口迁入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单位集体户,或者申请由原住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迁往另一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的,应当根据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定员数额,凭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和宗教场所所在地市、区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等材料办理。
第九十三条 除特别规定外,户口迁移一般先在迁入地机关办理准予迁入证明,凭准予迁入证明到迁出地机关办理户口迁移证,再凭户口迁移证等手续到迁入地机关办理落户。符合网上办理条件的,实行网上一站式办理。
户口迁移办理过程中发现疑问的,迁入地、迁出地机关应当暂缓办理,及时沟通联系,核实有关情况,必要时向上级机关报告。
第九十四条 不符合迁入地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可以凭户口迁移证在原籍户口所在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其他持证未落户人员可以在户口迁出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第九十五条 户口迁移应当由迁移人本人到机关办理。迁移人本人因故无法办理的,可以委托户主或者亲属办理,受托人应当同时提交委托人、受托人双方居民身份证以及迁移人委托书。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户口迁移由其监护人办理。
整户迁移可以由户主办理。
第九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现房屋所有权人可以申请机关将原登记人员户口迁出:
(一)因买卖、赠与、继承等原因,导致房屋所有权转移,经房屋所在地的房屋登记机构依法登记的;
(二)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房屋所有权转移,相关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已生效的。
第九十七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十六条情形,现房屋所有权人申请将该房屋内原登记人员户口迁出的,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现房屋所有权人书面申请;
(二)现房屋所有权人居民户口簿;
(三)现房屋所有权人合法稳定住所证明。主要包括不动产权证书,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及公告等。
第九十八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十六条情形,房屋所在地的机关受理现房屋所有权人申请后,应当对其提供的材料进行核查。经核查,现房屋所有权人(申请人)提交材料及申请内容属实的,制作《迁移户口告知书》,并送达该房屋内原登记户口人员。告知期限不少于15个工作日,原登记户口人员在国(境)外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可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原登记户口人员需在告知期限内,按照《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一百零五条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户口迁移。告知期满后,原登记户口人员未申请办理户口迁移的,经区级以上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将原登记户口人员户口迁移至房屋所在地社区(村)家庭户,同时制作《户口迁移通知书》,并送达原登记户口人员。
相关文书材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的相关规定进行送达。委托送达的,委托机关应当出具委托函,并附需要送达的文书,受委托的机关应当自收到委托函及相关文书之日起10日内代为送达。公告送达的,应当以原登记户口人员易于知晓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市级机关门户网站或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进行公告,也可以同时在房屋所在地社区(村)或居民小区公告栏张贴公告。
第九十九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十六条情形,《迁移户口告知书》送达后,原登记户口人员在告知期限内以双方在买卖、转让房屋过程中对户口迁移事项另有约定为由提出异议,并提交协议、合同等相关书面材料,经核查确认属实的,应当暂缓办理户口迁移,并通知申请人。暂缓事由消除后,申请人可以重新提出申请。
第一节 市内移入
第一百条 公民申请将户口移入至本人其他合法稳定住所的,按本规定第十五条办理。
第一百零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被投靠人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经被投靠人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
(一)父母与子女(包括女婿和儿媳)之间相互投靠的;
(二)投靠配偶的;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相互投靠的;
属上述第(二)项情形,被投靠人无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的,被投靠人户口所在的合法稳定住所应为其直系亲属所有。
符合上述投靠情形的,投靠人可以在被投靠人户口登记地的合法稳定住所落户,也可以在被投靠人其他合法稳定住所落户,不受被投靠人户口登记地限制。
第一百零二条 公民申请投靠迁移,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投靠双方居民户口簿;
(二)被投靠人和房屋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声明;
(三)投靠人与被投靠人之间关系证明;
(四)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除婚姻关系以外的投靠人与被投靠人关系通过有关信息系统可以查明的以及在有效居民户口簿中已注明的不需要提供关系证明。
第一百零三条 单位录(聘)用人员(第二十八条情形除外),本市无合法稳定住所(不含农村地区),无直系亲属投靠的,经单位同意可以将户口迁入单位集体户,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常住人口登记表);
(二)录(聘)用相关手续和社保缴纳证明。
第一百零四条 家庭户口、集体户口(不包括学生集体户口)的迁移应当按以下原则办理:
(一)户口登记在非直系亲属处的公民,在市内有合法稳定住所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至本人合法稳定住所或者被投靠人处落户;
(二)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公民,在市内有合法稳定住所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至本人合法稳定住所或者被投靠人处落户;
(三)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口的公民,因工作变动需要迁移户口,新单位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将户口迁至新单位集体户落户;
(四)户口登记在社区户的公民,本人已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并符合迁移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移至合法稳定住所,有直系亲属可以投靠的,应当将户口迁移至直系亲属处。
(五)属本规定第二十八条情形的从其规定。
(六)家庭户口除本规定明确的情形外,不得迁至集体户落户。
第一百零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将户口迁往本人的合法稳定住所处或者直系亲属处;本人无合法稳定住所且无直系亲属投靠,现工作单位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迁往本人单位集体户处;本人无合法稳定住所且无直系亲属投靠,且无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单位未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可以迁往兄弟姐妹家庭户;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应当迁往户口所在地的社区户:
(一)因房屋产权转移、离婚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二)因征地、房屋拆迁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三)因单位已不存在或者本人离职,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的(第二十八条情形除外);
(四)因出国(境)定居、应征入伍、服刑被注销户口,符合恢复情形的;
(五)历史原因遗留的空挂户。
第一百零六条 符合本规定第一百零五条情形,公民申请将户口迁入社区户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户口簿或者户口注销证明;
(二)本市无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三)无直系亲属投靠、无法迁入单位集体户的情况说明;
(四)婚姻状况证明等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二节 市外迁入
第一百零七条 本市实行户籍准入和积分落户并行的户籍政策。不符合《南京市户籍准入管理办法》条件的,按照《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执行。对符合本市准入管理办法条件的公民,按照以下规定情形,向机关提交申请材料办理户口迁移。
第一百零八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户口迁入本市城镇,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组织、教育部门申请,凭相应材料到部门办理:
(一)安置在本市的干部转业及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身份证(未办理居民身份证的,提交《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
2、省或市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出具的《计划安置转业干部入户介绍信》或《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入户介绍信》;
3、入伍时的《户口注销证明》;
4、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需提交相应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子女关系证明。
(二)被聘为大学生村官并在本市工作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聘用合同书。
(三)属于国家“****”专家、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本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及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申请人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省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或组织部门出具的人才认定证书或证明;
3、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需提交相应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子女关系证明。
(四)持有《江苏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或者《南京市人才居住证》B证人员及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均具有中国国籍),申请人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签发的《江苏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或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发的《南京市人才居住证》B证;
3、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需提交相应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子女关系证明;
4、迁移人员没有国内户口的提交本次入境的护照或旅行证等出入境证件,户口注销证明和出生医学证明。
(五)博士后出站人员及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申请人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落户介绍信;
3、《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4、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需提交相应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子女关系证明。
(六)在国(境)外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留学归国人员,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录用审批表》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申报户口介绍信》。
(七)应届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含职业院校毕业生)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户口迁移证(加盖人社或教育毕业生主管部门审核专用章);
3、毕业证书;
4、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交《就业报到证》,职业中专毕业生提交《毕业生推荐就业登记表》(教育部门审核后加盖专用章)。
(八)往届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毕业证书;
3、就业的提交劳动(聘用)合同,创业的提交本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4、社保缴纳证明(对缴费年限无要求)。
(九)往届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或专科学历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毕业生,本科在本市就业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或者创业的,专科在本市就业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2年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毕业证书;
3、就业的提交劳动(聘用)合同,创业的提交本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4、本科的提供近1年、专科提供近2年连续缴纳社保证明。
(十)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员,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3、经市人社部门盖章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书》(外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认证时需提供职称证书、毕业证书、批文和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原件);
4、就业的提交劳动(聘用)合同,创业的提交本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5、社保缴纳证明(对缴费年限无要求)。
(十一)具有国家职业资格一、二级,或者具有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员,在本市就业或者创业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经市人社部门盖章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书》(外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时需提供当地人社部门的发证证明);
4、就业的提交劳动(聘用)合同,创业的提交本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5、社保缴纳证明(对缴费年限无要求)。
(十二)调入在宁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省或市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或教育部门签发的调令(函);
3、《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4、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需提交相应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子女关系证明。
(十三)在宁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的工作人员,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省或市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或教育部门出具的《公务员录用通知书》、《参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录用通知书》、《事业单位聘用人员通知书》或调令(函);
3、《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十四)经省、市政府批准引进的其他人员及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提交以下材料:
1、本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省或市政府批准的文书;
3、《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4、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需提交相应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和子女关系证明。
属以上各种情形,可以在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处、单位所在集体户或申请人单位所在的省、市、区级人才服务中心落户,并提交相应合法稳定住所证明、直系亲属同意落户意见书、集体户管理单位同意落户意见书或人才服务中心同意落户意见书。落户直系亲属处,还需提交直系亲属居民户口簿和家庭关系证明。无上述落户条件的,可以在就业地社区户落户。
第一百零九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部门申请将户口迁入本市城镇:
(一)投靠配偶,且配偶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或配偶直系亲属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提交以下材料:
1、夫妻双方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结婚证;
3、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4、户主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意见书。
(二)父母投靠成年子女,该子女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父母年龄均已超过法定养老或退休年龄并按国家、省规定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且迁入后该住所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本市住房保障面积的,提交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投靠人与被投靠人关系证明;
3、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4、户主和合法稳定住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意见书;
5、投靠人当前待遇领取地社保经办机构盖章确认的养老待遇证明或退休金领取机构出具的经盖章确认的退休金证明。
(三)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父母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或者父母直系亲属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或者父母在本市城镇无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但均为本市集体户的(高校学生集体户、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除外),提交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投靠人与被投靠人的关系证明;
3、合法稳定住所证明(父母均为本市集体户的除外);
4、户主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意见书(父母均为本市集体户的,提交集体户管理单位同意落户意见书)。
(四)原籍系本市居民的现役,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投靠现役父母,现役父母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或者父母的直系亲属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提交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现役证件和团以上政治部门现役证明;
3、现役原始户籍登记资料或者户口注销证明;
4、结婚证;
5、现役与现役父母关系证明;
6、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7、户主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意见书。
(五)现役父母投靠现役配偶,父母年龄均已超过法定养老或退休年龄并按国家、省规定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现役配偶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且迁入后该住所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本市住房保障面积的,提交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现役证件和团以上政治部门现役证明;
3、现役结婚证;
4、投靠人与现役关系证明;
5、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6、户主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意见书;
7、投靠人当前待遇领取地社保经办机构盖章确认的养老待遇证明或退休金领取机构出具的经盖章确认的退休金证明。
(六)夫妻双方均为现役,现役的未成年子女投靠现役父母,现役父母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的或者现役父母的直系亲属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提交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现役证件和团以上政治部门现役证明;
3、现役结婚证;
4、投靠人和被投靠人与现役关系证明;
5、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6、户主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意见书。
(七)夫妻双方均为现役,现役的父母投靠现役成年子女的,现役成年子女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且迁入后该住所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本市住房保障面积的,提交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现役证件和团以上政治部门现役证明;
3、现役结婚证;
4、投靠人和被投靠人与现役关系证明;
5、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6、户主和合法稳定住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意见书。
(八)本市生源的高等院校学生(含职业院校毕业生),申请户口从高等院校学生集体户迁回本市城镇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身份证;
2、毕业证书(未毕业的不提供);
3、户口迁移证。
(九)原户籍系本市居民的刑满释放户口注销人员,申请恢复户口的,提交以下材料:
1、原始户籍登记资料或户口注销证明;
2、监狱管理部门开具的释放证。
(十)原户籍系本市居民,后因下放、支边、支援三线建设等原因户口迁入外地,现在本市有合法稳定住所,超过法定养老或退休年龄并按国家、省规定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3、原始户籍登记资料;
4、当前待遇领取地社保经办机构盖章确认的养老待遇证明或退休金领取机构出具的经盖章确认的退休金证明;
5、证明下放、支边、支援三线建设材料。
(十一)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投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直系亲属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提交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声明;
3、投靠人与被投靠人之间关系证明;
4、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5、父母死亡证明;
(十二)父母双亡的成年子女,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投靠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在本市城镇有家庭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且迁入后人均房屋面积不低于我市最低标准的,提供以下材料:
1、投靠人与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户口和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声明;
3、投靠人与被投靠人之间关系证明;
4、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5、父母死亡证明;
属以上第八、九种情形,可以在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处、单位所在集体户或申请人单位所在的省、市、区级人才服务中心落户,并提交相应合法稳定住所证明、直系亲属同意落户意见书、集体户管理单位同意落户意见书或人才服务中心同意落户意见书。落户直系亲属处,还需提交直系亲属居民户口簿和家庭关系证明。无上述落户条件的,可以在就业地社区户落户。
第一百一十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户口迁入本市城镇,并向民政部门申请,由部门办理:
(一)从本市应征入伍的南京籍士兵退伍,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身份证;
2、区级以上退伍士兵安置办公室出具的《退伍士兵落户通知书》;
3、入伍时的《户口注销证明》。
(二)从本市应征入伍的非南京籍大学生士兵退伍的,在退役后或毕业后的1年内,可将户口迁入本市城镇,并提交以下材料:
1、居民身份证;
2、毕业证书(未毕业的不提供);
3